封面来源

Cite this book: [美]G.H. 埃尔德.大萧条的孩子们[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2.

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没有多想——我读他,是因为好奇所谓的生命历程理论(life course theory)是什么,可以如何来做研究,是因为想要学习一种方法——所以我没有关注大萧条,也没有关注孩子。想象之中,我会去关注研究者如何抽样,如何做研究,记录什么数据,如何推导结论。

放下这本书的时候,我长叹一口气:我们,又何尝不是处在一种大萧条之中呢?我们是疫情时期的孩子,也许也会有一本《新冠时期的爱情》,不管是《大萧条的孩子们》,还是《鼠疫》,还是《霍乱时期的爱情》……到最后,所有的书本变成了真正的生活;到最后,我们活过的每一刻就是行进之中的历史。

所以我觉得需要重新看一下,什么是“大萧条”。

1.关于大萧条

维基百科说,“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又称经济大危机、经济大恐慌,是指1929-1933年之间全球经济大衰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最严重的全球经济衰退。大萧条是二十世纪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强度最大的经济衰退。”

经济危机,多么抽象,多么遥远的一个字眼。

得放置到具体的生活之中,才能读懂的一个概念。

在维基百科底部“社会影响”这一栏中,这样写道:

1929年10月29日的美国股灾在黑色星期二开始。[9]这一天,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在大萧条中,当时的纽约流行一首儿歌:“梅隆拉汽笛,胡佛敲大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Mellon pulled the whistle, Hoover rang the bell, Wall Street gave the signal and the country went to hell.)可怕的连锁反应很快发生:疯狂挤兑、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贫困来临、有组织的抵抗内战边缘等等。

日常如流水般从每一个人生命中流过,所有的人在突然的巨变中感到错愕,错愕随时间推移而消失,又或者在温水煮青蛙式的缓慢变化中习惯于日常——历史被逐渐淡忘,也就看不清何以成为如今的来路。唯有记录下来的一切,在多年以后会突然发来一个提醒,提醒每一个人看清楚,历史的车轮从自己身上滚过,留下了永远的痕迹。

你,我,他,都一样。

2.关于生命历程life course研究

什么是生命历程研究

P421 生命历程 life course 指的是一种社会界定的并按年龄分级的事件和角色模式,这种模式受文化和社会结构历史性变迁的影响。我在这里所使用的生命历程是通过问题的明确化和系统化、变量的选择和说明以及策略的设计和分析几个方面实现的,并建立了一种共同的探索领域。

  • 书中的定义,一共有三个关键词/短语:
    • 1.社会界定的、按照年龄分级的事件&角色模式。所谓“社会界定的”需要应用于对于“事件”和“角色模式”的思考上——一个人经历的社会性质的事件,以及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模式是什么样的。而“按年龄分级”则暗含两个时间轴,一个是社会的时间轴,一个则是个体成长的时间轴,特定年龄分级暗示着相似的出生阶段,也意味着这个群体cohort会在类似的年龄经历类似的社会性的历史性的事件。
    • 2.文化和社会结构。生命历程关注的不是个体的生活经历,而是注重于文化、社会等集体性的因素、结构性的因素如何对于个体的生命历程施以影响,不是单纯的关注一个个体成长的故事,而是关注文化和社会与个体的交集。
    • 3.历史性变迁。所谓生命历程,重在历程。生命历程研究关注的不是一个时间节点下的文化和社会结构对个体施加了什么样的影响,而是从历史,从变迁的角度来看,文化和社会出现了何种变化,这种变化又如何投射到了一个个体的成长故事之中。

P425 生活的转变(比如孩子的出生、进入一年级)总是社会轨迹的一部分,它们从中获得了明显的意义和形式。个体的多重轨迹和它们对于个体发展的意义,是生命历程的基本要素,在研究中和理论中都被概念化了。

  • 人是社会中的个体,因此个体的生活经历总体来看也会是社会轨迹的一部分。个体经历在社会中获得了明显的意义和形式。
  • 生命历程研究中,个体的这样的轨迹(之于社会的具有明显意义和形式的),以及这些轨迹对于个体的意义,是基本要素

P426 1.个体的生命历程嵌入了历史的时间和他们在生命岁月中所经历的事件之中,同时也被这些时间和事件塑造着
P428 2.一系列的生活转变或生命事件对于某个个体发展的影响,取决于它们什么时候发生于这个人的生活中
P430 3.生命存在于相互依赖之中,社会-历史的影响经由这一共享的关系网络表现出来。
P432 4.个体能够通过自身的选择和行动,利用所拥有的机会,克服历史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从而建构他们自身的生命历程。
P433 5.生命事件的时机有计划地改变,是对个人主体性这一主题的一种表达。人们对于时机的选择构建了他们自己的生命历程(Clausen, 1993)

关于当前研究

  • 研究问题:
    • 出生于1920-1921年的某些美国人及其父母生活中的大萧条经历,他们的经济受损,以及在家庭结构、社会经验、孩子人格上的差异
  • 研究方法:
    • 以家庭为单位
    • P9: 如果家庭对变迁的适应是由习惯的行动方式与新境遇的特点及其所察觉到的要求和选择所建构的,那么我们就会期待某种儿童世界的重建——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在家庭内和家庭外的环境(extrafamilial settings)中所要完成的任务中重建。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父母对家庭境遇的改变所作出的回应行动,不可避免地塑造或改变着他们对孩子的养育方式。

    • 托马斯 《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分析目光集中于社会结构和人格的关系,研究个人和环境之间的断裂discontinuity和不协调incongruence - 对于life record和life history的应用
  • 关键概念:
    • 经济受损:经济变化不断减缓的一种模式
    • 危机或者困境 crisis or problem situation:社会错位social dislocation,社会瓦解 social disruption,社会紧张social strain
      • 社会经济需求和满足这种需求的能力之间的差距
      • 对于研究变迁很有利,因为对现实习惯性的解释提出了挑战,破坏了既定的惯例,产生了新的刺激,引起了自己和他人的注意以及对之的意识 consciousness of self and others - 必须寻找解决方案和适应方式——重新定位,重建目标,对于新地位和角色的假设
      • 危机境遇:个体与特定境遇的相互作用 -> 个人或群体与环境之间关系上的不同时性 asynchrony
    • 适应性 adaptation
      • 两种特征影响适应性:对结果的要求或期望;适应潜力(资源、流动性、协调性)的模式
      • 父母和孩子的适应性、以家庭为单位的适应性
      • 鲁宾·希尔《处于张力中的家庭》:家庭适应能力 - 约定物质生活标准的伸缩性,角色关系的灵活性,应付此前危机的成功性
        • 同一个家庭内的不同子系统适应能力也会有所悬殊
      • P18 从生存的角度看,劳动分工和权威模式authority pattern的变化,可能会使处于大萧条中的座位一个整体的家庭更能适应其所处的环境,同时它也最终阻碍了孩子对生活的期望。在危机遭遇中,适应社会单位的东西也许并不适用于个体成员的生活……社会化环境和父母对孩子的反应更为关心生存需求的急迫性,而不是对未来生活的期望

    • 关联 linkage
      • 关注:劳动分工的变化,家庭关系的变化,家庭内部的社会压力
    • 出生组 cohort
      • cohort - 出生组
      • status group - 某一个cohort中有地位的群体
      • 及其所在的经济部门 economic sector
  • 假设:
    • 社会变迁对年龄各异的个人具有不同影响,年龄的差异和境遇的不同意义、适应的潜力的差异和可供选择的多少有关,也与事件和生命历程的不同关联有关。
    • 孩子最初通过家庭对新境遇的适应性感受到经济受损的影响
  • 关注群体之间的差异 - 某个特定出生组的class group内家庭和个人受损类别——四个群体
    • 根据1929的社会阶级和1929-1933的年相对收入损失进行划分
  • 数据收集:
    • 30年代的孩子数据:教师观察、社会情感行为评分、自我报告、母亲访谈
    • 145个青少年样本成年后接受过3次follow-up研究中的一次
    • 后续研究一:1953-1954:访谈、人格调查、精神病学诊断
    • 后续研究二:1957-1958:长时间访谈 avg12hr
    • 后续研究三:1964:访谈和邮寄问卷

3.走在大萧条之中——杂感

P1 一场大灾难撼动这个城市达六年之久,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而且对很多人来说,它还影响了他们的生存。与大多数人为制造出来的灾难不同,在这场灾难中,社区中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逃避被抛向下层的命运;经济萧条的利刃无情地斩向所有的人,不仅割裂了有钱人的生活和希望,而且也粉碎了穷人的生活和希望。在城市史上,这种经历比近代以来任何一种情感经历更为普遍;它所震撼的根基,几乎已经接近于生与死的基本体验。

  • 一场宏大的疫情撼动了这个时代的人三年之久,从一个遥远的不明原因的肺炎,渗透到了每个人具体的生活之中,影响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对于明天的期待,对于未来的规划,影响着人们看待生活的方式,改写了最为普通的日常生活,或许也改写了人们的价值观,甚至于对于一些人来说,它还影响了他们的生存。与人为制造的灾难不同,在这场灾难中,没有人能够真正逃避被抛向另一种生活的命运——口罩附着在所有人的面庞之上,校园的大门不再开放,核酸检测成为了最为平凡的日常,出行的限制笼罩在每一个人的头顶……这样的时光粉碎了上个世纪末刚出生的一代人的幻想,在他们的眼中,经济永远上涨,生活永远变得更好,世界永远和平——但是一个简单的疫情与出行限制或许就会打破太多的神话,当所有人都不能出门,市场经济活力下降,个体也无法呼吸自由的空气,或许也可以说,“这种经历比近30年来任何一种情感经历都更为普遍和剧烈”吧。

P3 大萧条也是一种具有教育意义的经历,人们因此培养了新的社会适应性。

  • 大疫情也是——我们还是学会去适应这个全新的社会,全新的时代。
  • 朋友们啊,新的时代正在来临,时钟还在飞快的转着圈,而对于每一个个体或者群体而言,最好的记录历史的时间,就是现在。

P5 回忆描绘出的大萧条时的生活经历是一幅模糊的画面……许多经历了大萧条的美国人都避而不谈他们的经历,他发现时间的流逝对痛苦和不愉快的经历有一种麻醉的作用。“也许这是保持个人情感稳定的一种自然方式,但这对历史的真实性是无益的——我们只回忆自己愿意回忆的东西。”正如有人批评的那样:“真奇怪,每一个描写30年代的人都在为自己辩护。

P37 社会性防御social defense是迷恋事情的旧日面貌的症状。一味同过去的满足感和标准相比,只能增强经济受损家庭对现实的不满,使重新调整的过程变得更困难和更漫长。

  • 的确如此,时间的流逝会麻醉我们自己,历史也就在这样的缝隙中溜走。被麻醉的或许也不止痛苦和不愉快的经历,而是大多数经历——只有那些少数的被铭记的痛苦或者最重要的快乐,才会被真正留下来。
  • 那么未来呢,未来的我们也会这样为自己辩护吗?

P22 由于不同时间段上历史逻辑与共同成长经历的不同,每一代人都是独特的。特别是急剧变迁的时期,每个人都从他所处的历史世界history world——由他们的出生日期决定的——中获取与众不同的世界观和处世哲学,这种观点是对处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相互依赖的生命个体的反应。

  • 这一段应该是生命历程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了吧——从一代人的角度来思考事情。
  • 有时候我们回去思考年龄,现在的20多岁的人和过去的20多岁的人,我们或许会去思考地区,类似的经历。而所谓“一代人”,其独特性便在于,他们会在相似的生命重要经历中一起去经历一些变化。

P44 通过对结构互动和自我定位的期望和评估的削弱,地位的不一致性培育出了有关自我和他人的意识。在出现冲突的情境下,人们的行为变得具有自我意识了。(米德《思想、自我和社会》)

P52 在危机境遇中,如果一个人非常想采取某种行动,但又缺乏应对现实问题的技巧,他就有可能产生挫折感,会变得极度苦闷。

P134 从父母那里得不到什么感情上的支持、鼓励和指导的孩子,一般会转向同龄人那里寻求满足;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渐渐地会更倾向于从朋友而不是父母那里寻求感情上的支持和引导。相反,对父母和同龄人持有平等和积极的态度,是那些来自家境良好和民主气氛浓郁家庭的孩子的重要特征。 (参阅C.E.鲍尔曼和J.W.金奇 《四年级到十年级孩子中的家庭变迁和选择同龄伙伴》 Social forces, 37 (1959) 206-211)

P167 在经济受损的家庭中,对孩子们来说,地位的模糊性最有可能来源于有关自我的社会化概念和所感觉到的或者不确定的他人看待自己的观点之间的冲突。

P420 当我们对自己变成什么样的人感到惊讶的时候,就能看到变化着的时代正在我们的生命中打下深深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