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谁念职校
摘要
- 背景:
- 一个矛盾:国家强调“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and 严重的技工荒
- 问题:人们为何不愿选择职业学校?一直是这样的吗?
- 本文如何回答:
- 1.样本地区中职生现状调查
- 2.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对象历史性考察
- 结论:
- 中等职业教育从“大多数人的理想选择”变为“弱势人群的无奈选择”
- 变化背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问题
- 职教政策的变化:原有优惠政策失灵;新政策执行不力 -> 就业升学不易
- 文化观念影响个体教育选择
- 职校内部人力物力薄弱,教学质量难保证,声誉下降 - 间接影响
- 家庭因素对个体选择的影响 (家庭对各类资本的占有量)
- 中等职业教育从“大多数人的理想选择”变为“弱势人群的无奈选择”
前言
1.背景-中等职业教育的矛盾现状:政策推动,需求旺盛,无人选择 P2-3
- 政策 - 2002年以来历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百万扩招”)
- 需求 - 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技术工人、高级技术工人供不应求;产业结构升级、企业技术进步,劳动力的文化和技能需求不断提高,社会性技工断层。
- 选择 - 调查数据,家长不愿选择职业教育,认为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低一个档次
- 一些思考:
- 我认为这个矛盾并不一定是真的矛盾,因为政策推动可能是假推动,作为主要讨论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当然会强调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但是政策导向需要看宏观的资源调配和注意力强调,从更上层的教育政策文件应该可以发现,相较于义务教育、普通教育,彼时职业教育获得的政策关注是不足的。此外,对于技工的需求不等于对职校毕业生的需求,可能存在的情况是企业招不到技工,同时认为职业学校毕业生达不到其需求
2.研究问题 P3
- 谁在念职校?
- 历史上的职校教育对象 - 有何变化?为何变化?
- 什么因素影响个体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选择?这些因素在个体教育选择的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 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兴衰历程进行反思;
- 如何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可能的策略?
3.概念界定 P3-P6
- 中等职业教育P4:为国家培养中级技术人才和劳动后备力量的教育,是为想要成为技能型人才的人提供的一种教育服务。分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专。
- 教育选择P5:
- 受教育者及其家庭对教育类型的选择
- 个人通过参与教育场域中各种社会争斗争取优质教育资源与受教育机会并通过教育利益的转换机制来满足生计需求、实现向上流动的过程
- 生计取向教育P5:个体为满足基本的生计需求所需接受的教育
- 地位取向教育P5:个体为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实现社会地位升迁所需接受的教育
4.研究方法 P6-8
- 文献分析:史料文献&政策法规
- 问卷调查:学生,家长,校长
- 访谈:中职学生及家长,中职学校校长和教师;教育行政部门相关主管人员。“生命历程”的深度访谈。
- 历史研究法
5.文献回顾
5.1.在我国是否有必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 消极发展论 P9-12:招生难、生源差,家庭教育期望升高,大力发展中职教育不合时宜
- 社会需求递减说
- 职业学校谬误说
- 过度膨胀说
- 应试教育说
- 积极发展论P12-15:
- 问题不在于该不该发展,而是该如何发展
- 从我国国情出发:
- 经济发展角度:产业结构与技术人才需求
- 维护社会安定角度:避免闲散人员过多
- 比较研究的结果:其他国家的中等职业教育
- 受教育偏好的形成与社会提供的教育选择空间大小&教育给人们带来的社会阶层位置有关
- 当前职业教育无法保证学生顺利就业或获得创业技能,毕业生不易进入中间阶层 -> 人们的回避
- 社会分层模式对于职业选择的作用
5.3.职业教育问题的新制度主义社会学分析 P16-17
- 内外部力量的共同作用结果(赵琳)
- 外部:政府,高等教育市场化,市场作用
- 内部:职业教育组织内部
- 城市和中高阶层家庭学生更多集中在重点中学
- 农村和低阶层家庭学生多在非重点中学和职业学校
5.5.家庭背景与子女教育获得
- 文化再生产P18-20:
- 教育期望:《科尔曼报告》《布劳顿报告》
- 文化资本:布迪厄
- 人力资本:受教育程度高的家长对于子女的指导作用
- 资源转化模式P20-24:
- 家庭将社会经济资源转化为子女教育机会优势,实现不平等代际传递 :
- 直接排斥:特权排斥、经济排斥、社会关系排斥
- 隐性排斥
- 政策干预模式“P24-26:
- 国际已有研究
- 高等教育迅速扩张,公众社会选择机会减少
- 计划经济国家教育机会分配并非最平均
- 赞助式选择和竞争式选择,不断改变学生群体构成
- 我国的政策:
- 高等教育扩招
- 国际已有研究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自 Monkey's world!